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游戏资讯 > 认知随机理论(认知差距是怎么产生的)

认知随机理论(认知差距是怎么产生的)

01

人类大脑天生抗拒随机性

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查尔斯·塞费(Charles Seife)曾有本著作叫《数字是靠不住的》,里面谈到,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然追求明确和精准,抗拒随机性。如果有什么是我们无法预测和感知的,那么我们就会对此失去控制感,失去方向感,最终迷失在自我否定和怀疑中。

AI科学在进步和发展到目前的水平,也提出了机器之所以还无法与人类大脑抗衡,在于人类不断地在意识里塑造和更新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模型。原理就像大脑根据以往经验,初步搭建一个模型出来,然后对下步动作进行预测,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模型,这样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,塑造了我们大脑的超级处理能力。所以大脑天生就需要一个确定性模型,来印证这个世界。

有这么一个笑话,讲的是一个3楼失眠的人,每天晚上2点多都能听到楼上的人回家上楼梯、开门、洗漱、上床睡觉,最后听到两只靴子重重的落地声才算完事。而3楼这哥们也必须等到这两只靴子落地,才能安稳睡去。有一天晚上,楼上一系列动作之后,只听到一声靴子落地的声音,3楼的苦苦熬了一晚上没睡着,都没等到另一只靴子落地的声音。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大脑对于确定性是有一种强迫症的。

人类天生具有探索新事物的天性,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,才算有进步和成长,反之如果一直处于随机状态,那这件事就是游离于我们心智边界之外的事物,对于它我们会觉得无知和无力。

但是,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,也就是随机的。就像宇宙无意识一样,有些事情本来就是无意义的,没有秩序的,只有宗教去强行解释和赋予宇宙以意义,因此很多顶级科学家研究到最后,都不得不转向神学,可见再强大的大脑也是需要确定性来赋予意义的。

这里介绍三个随机性定律,熟练和掌握随机性本质,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认识边界,打破对确定性的迷信,把我们从人类对宇宙和世界的想象中带出来,领略宇宙和世界的真相。

随机性第一法则:随机性确实存在。

认知随机理论,认知差距是怎么产生的

有些吸烟的人,能活到百岁以上,健康无病,一些规律作息讲究养生的人,50出头就撒手人寰,这都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,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些随机性,而不是像一些人由此推出吸烟无害和养生无用的结论,进而放纵自己的欲望。

随机性第二法则:有些事情无法预测。

这个最重要的效用就是,你不会沉迷于赌博和彩票。

赌博输得惨的人,总想着下把一定会来个咸鱼翻身。就像有个测试,输赢概率50%的掷骰子比赛,连续掷了10把骰子,前9把都是输,你觉得第10把赢得概率有多大?有的人会想,前面9把都输了,最后一把应该不会输了,因为连输10把的概率实在太小了!而实际情况则是第10把输赢概率依然是50%,跟前9次的输赢没有任何关系。

跟买彩票一样,通过建立赌桌规律和数字出现规律来赌博,必定是要失败的。 随机性是人类智慧遇到的挑战,因为我们的逻辑、科学和思维能力对宇宙的预测仅限于当下。

随机性第三法则:单个随机事件无法预测,但作为整体它们似乎可以被预测。

随机性虽然无法预测,但是并不等于完全不可知。通常随机性也有其自身规律,认识到这些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随机过程并进行预测。

这就跟现在流行的大数据一样,单个个体的行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,但是群体的行为特征则具有明显的特点。随机事件越多,整体就越能被预测,这是大数定律的体现。

大数定律指的是一件独立的随机事件无限重复后,它发生的概率会趋于一个稳定的算术平均值。

掌握这些规律和数据分析工具,能够让我们对复杂的随机事件进行整体预测和把握。有很多物理定律就是这么被观察和定义出来的,比如原子核与电子的环绕关系、热力学定律的发现等等。